今年是“七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七五”普法工作调研组走进襄南、李店、义岗等乡镇和县文庙街小学、国家税务局通渭分局、自来水公司、思源初中、卫生健康局等单位,实地查看普法载体,查阅有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工作座谈,仔细聆听他们对普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方位了解普法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详细摸排普法工作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这是4月底即将开展的审议县政府“七五”普法工作的前奏曲。
肯定亮点定基调。通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调研组逐步摸清了我县普法工作的“底数”:总体上“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漫画作品《反家暴法》荣获司法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普法第十三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三等奖,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发布县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推动普法由司法行政部门“独唱”向各部门“合唱”转变;《普法教育进万家》《普法教育进乡村》等普法小曲获得调研组的较好评价,特别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普法,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领导干部述法,这些做法得到了调研组的普遍肯定。
调研组经过综合评议,对县政府“七五”普法工作给出的基本画像是:在贯彻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上“认识到位,措施有力”,加强领导,多举措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坚持创新,多方面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协调配合,多部门促进“法律八进”活动落实见效等等,成绩显著。普法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同和百姓认可,为群众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直击问题不护短。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通过入户走访,根据现场核查和群众反映,也发现了普法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普法工作责任制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职责落实仍有差距,有重执法轻普法现象;少数单位普法实效性导向不够突出,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和具体工作结合不够紧密。
“法律八进”整体推进不平衡,进单位进机关方面较好,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相对滞后。
一些单位和部门普法形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利用网站、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活动少,以案释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下岗失业职工、无业青年由于没有载体依托,对他们的普法教育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死角”。
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县人大常委会将在调研报告中建立详细的问题清单,形成审议意见。
把脉问诊送“良方”。普法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为出发点,立足长远,建立工作长效机制,形成整体合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打通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县人大常委会给出五剂“良方”:
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紧紧围绕全县重点工作,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为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突出普法重点,切实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普法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上好法制课,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落实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方式方法。要健全“谁执法谁普法”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推进法治公园、广场、文化街及法制教育基地等建设。
坚持普治并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深入开展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普法队伍作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整合各类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加强普法讲师团建设,不断培养壮大普法骨干、普法志愿者、法治宣传员等兼职法制宣传队伍。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张亚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