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是全国52个、全省8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县区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该县一直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两差”(自然条件差、基础条件差)、“三弱”(县域经济弱、村级集体经济弱、农民增收产业弱)、“一难”(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难)是其最真实的写照。截至目前,还有未脱贫人口3648户1.52万人,有未退出贫困村51个,贫困发生率为3.8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地方人大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2017年换届以来,通渭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县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主动融入通渭脱贫攻坚大局,将助推脱贫攻坚列入重要监督内容,切实加大监督支持力度,聚众力、集众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
提高站位,把握方向凝共识。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围绕脱贫攻坚总体要求,注重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人大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做到县委的决策敲定到哪里,人大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县委的重心摆放到哪里,人大的监督就推进到哪里;坚决做到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人大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扛起人大使命、落实人大责任。具体做到了“四个纳入”:一是“学习纳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作为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必修课,采用辅导报告、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深化对扶贫论述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把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确保学出忠诚、学出信仰、学出担当、学出本领、学出责任、学出干劲。每年召开党组会议不少于12次,党组成员学习笔记均在3万字以上。二是“决策纳入”。将脱贫攻坚纳入人大常委会党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每季度至少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脱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工作纳入”。每年都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在监督工作上持续发力,以有力的行动、务实的举措投身脱贫攻坚战,连续“发声”,持续“给力”。四是“人员纳入”。将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全体干部全部纳入全县脱贫攻坚联系帮扶清单,落细落实帮扶责任。
持续发力 专题调研献良策。开展专题调研是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工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围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道路建设与管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产业培育等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的事项专题开展了集中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进了通渭县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4月12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通渭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会上,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脱贫攻坚工作纷纷提出了意见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全昌建议:“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脱贫工作的具体政策指导;加强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力度,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实际的富民产业。”“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水平,不断增加劳务收入;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决消除等靠要思想。”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杨成军发言。“必须解决好贫困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贾兵娃委员说。……
针对扶贫资金投入大,扶贫项目多,监管难的问题,2018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常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委室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全员参与的调研组,分赴全县18个乡镇,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查看台账等形式对2016年以来全县扶贫资金投入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监督调研。2018年9月5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纷纷发言,不遮不掩,一针见血指出了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实施进展缓慢、资金报账率低、结余结转资金多、投放不平衡、产业到户覆盖率低等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在审议时强调,县政府要紧盯脱贫攻坚目标,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产业做大做强,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也要进一步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资金报账率,力争做到资金下达和项目安排零时差。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此次调研是县人大常委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调研活动,各调研组认真负责,及时通报有关情况,督促指导县乡建立了到村到组到户的扶贫资金投入台账,有力促进了全县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常委会主任吕裕民如是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9年,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落实、推动发展的着力点,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榜罗、什川、新景、鸡川、李店、襄南等乡镇和产业示范点、加工企业,采用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调查。2019年10月28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调研组的调研报告,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培育不精,链条不长,特别是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发展能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培育,着力构建全产业发展链条,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进一步增强致富带动能力,拓宽收入渠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4个方面的审议意见,转交县政府办理落实。
久久为功,开展监督亮利剑。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为关切、最为紧迫的脱贫攻坚问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017年6月28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力推出台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分级诊疗转诊手续复杂、医疗机构缺药断货等焦点难点问题。2018年2月6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安全饮水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县政府不断加强管理站所建设和供水管线巡查,农村供水保障率进一步提高。2018年4月18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县政府将教育优先发展列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顺利通过了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2018年10月24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情况的报告,促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管稳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责任落实落细。2019年8月21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项审议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指出了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成审议意见,转交县政府办理。……
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法规落地生根。在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因病因灾及因不良生活习惯致贫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一些群众聚众赌博,导致倾家荡产、生活无着落的现象并不鲜见。该情况引起了县人大的高度关注,为清除赌害,守护基层群众福祉,2018年,县人大常委会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开展执法检查,督促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农村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为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和脱贫攻坚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19年,再次围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提出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依法监管水平,保障群众用药需求等建议。通过执法检查,切实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问题导向,专题询问显成效。2018年审议通过的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监督议题中,把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询问纳入其中。2018年9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专题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现场视察、座谈交流、查阅资料、走访了解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2018年10月24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会上,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从本次调研来看,全县还有C级危房2291户,请问县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全面解决农村危房问题”。县人大代表张国平率先发问。“我们将组织相关人员精准认定危房,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劳务帮扶和小型施工队帮助施工等多种形式,采取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同时,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补助标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县住建局局长杨文峰回答。对往年建成至今还没有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采取那些措施确保100%入住?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难是我县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难题,今后如何更进一步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农村群众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因素。请问,县政府如何更好地利用合作医疗这一惠民政策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在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普遍关心的12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主题鲜明,一针见血,不避重就轻,不大而化之。县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坦诚回应、答复实在。询问现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一问一答”,让与会人员对全县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思路更为清晰,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推动解决了一些贫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专题询问,问答是手段,整改落实才是目的。此次专题询问审议意见书梳理出了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培育、增收渠道等5大类10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县政府限期整改,于2019年1月继续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落实情况。截至2019年1月底,审议意见指出的大部分问题得到有效整改,7个问题已整改到位,有3个尚在继续整改中,少数政策性问题整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行政村自来水通水率100%,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3万亩,培训贫困劳动力1.2万人,协调引进帮扶项目43个,落实帮扶资金4800万元。
全员上阵,合力攻坚显作为。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群狼战术”,全面激发各方动力、激活各方资源,形成更加强大的攻坚合力。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基层群众的“两联系”工作制度,并探索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履职档案等制度,保证代表知民心声、为民代言。通过一系列的机制保障和工作创新,该县市、县、乡1461名人大代表总体呈现出联系群众更加紧密、为民代言更加积极、模范表率更加充分的态势,人民群众信代表,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局面得到巩固。在每年召开的人代会上,各级人大代表提出了大量涉及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积极为贫困群众代言,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260余件。该县有县级人大代表208人,乡镇人大代表有1202人,庞大的人大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为进一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助力脱贫攻坚,该县人大常委会发出倡议,人大代表们积极响应,助力脱贫攻坚,在人大代表中踊跃出了一大批像汪继武、侯兆乾、张晓铃等优秀企业家。
汪继武是定西市四届、通渭县十八届人大代表。近年来,他团结和带领群众积极寻求脱贫致富的新办法、新路子,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人大代表的庄严诺言。他依托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先后建成饲草产品加工生产线、肉牛育肥场、基础母牛繁育场、有机无机复混肥加工生产线和蚯蚓养殖区等草—畜—肥循环发展链条,逐步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循环生产之路。在产业扶贫中通过订单种植、投母还犊、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开发新模式——天耀模式。为充分发挥省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创新产业扶贫,采取“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姻发展思路,探索出“科技研发、良种繁育、投母还牛、入股分红、吸纳就业、培训带动、订单农业、产品互换”八种“天耀扶贫模式”,全力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据了解,自2013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累计投入资金1.57亿元,带动10422户农户累计增收4110.59万元,辐射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其中,精准扶贫累计投入5355.69万元,带动4591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总额1162.13万(户均增收2531元);草牧产业累计投入10374.63万元,带动5831户农户实现增收总额2948.46万元,户均达5056元。
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周幸欣是个年仅28岁的“女汉子”。2012年她在通渭县襄南镇创办了憨农牧业养殖服务专业合作社,利用退耕还林林地荒坡,搞起了林下生态放养土鸡、七彩山鸡的生态养殖,将山沟里的土鸡蛋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蛋蛋”。一直以来,她积极履行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吸纳附近60户贫困户就近务工。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发放鸡苗数量4.3只,产蛋率100%,惠及贫困户380多户。2018年在敦煌文博会美食节上,她的产品入选甘肃省名优特农产品集,获得了敦煌国际美食入展企业证书,并与敦煌市一家四星级酒店签订了供货协议。
主动担当,凝心聚力谋发展。除了为代表搭建好履职平台外,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还积极与贫困户“结缘”,切实履行帮扶联系职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充分发挥牵头、督导、协调作用,时时处处与基层群众想在一块、干在一处,千方百计为联系乡镇和贫困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补齐工作短板。县人大常委会7位正副主任分别联系包抓一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每周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总是在快速处理好手头本职工作后,便一头“扎进”所联系的乡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以整改,有时周末也也在乡下忙碌脱贫工作,已成为该县人大近四年来日常工作的一个固定模式了。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吕裕民所联系的三铺乡是省定贫困乡,特别是自己包抓的姚岔村,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他几乎每周都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走乡串户,深入最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姚岔村党总支书记李凌雲说,吕主任好像已变成我们村里干部了,几乎每周都能看见他在乡下“转”的身影。
近三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一直牵头帮扶通渭县三铺乡阴坡村。帮扶伊始,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就成立了以常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机关委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帮扶领导小组,为结对帮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21名机关干部与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他们坚持每月“雷打不动”与贫困户见面一至两次,面对面想点子、开方子、找路子。针对阴坡村缺产业、缺思路、缺资金等问题,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吕裕民多次带领机关干部深入阴坡村开展工作调研,了解该村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与镇村干部、老党员促膝谈心,就破解扶贫难题、谋划发展思路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劳务输转+种植+养殖的扶贫路径,即以劳务输出,金银花、花椒、玉米、马铃薯等种植和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为突破口,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统筹兼顾,一体推进的发展模式。三年来,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投入三铺乡阴坡村帮扶资金15万元,帮助争取各类补助资金达200多万元,主要用于该村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住房安全、教育保障、医疗救助等实际问题30多个,使阴坡村完成了华丽的“转身”,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贫困人口由76户350人下降到4户2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3%。
一项项献计出力的监督活动、一条条人大代表的务实举措,一件件人大干部结对帮扶的生动事例,展现了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在助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时代大势所趋、党心民心所向,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广泛组织动员,为了最后的胜利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吕裕民如是说。(张亚彪)